楊振寧:貧困環境改善 台灣學生卻懶惰了
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將演講物理與美。 記者屠惠剛/攝影
他建議,台灣的大學必須維持自己的傳統,包含「有形的建築」、「無形的人才」,才能保有優勢;另外也要留住能帶領頂尖研究的大師人才、培育新人,「如果十年前後都是同樣的人在做事,那是很嚴重的警訊」,一定要培養新人,研究才能往前走。
台灣的目前中研院和大學都面臨研究人員與師資「老化」的現象,但楊振寧說,全世界的學術機構都同樣面臨老化問題,以物理系來說,一個機構的物理系能走到世界前十名,代表四、五年間有兩至三名可以領軍的教授,「但十年後若還是同一批人,研究一定就不行了。」一定要培養新人,研究才能往前走。
曾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的楊振寧觀察兩岸三地學術發展,認為台灣、香港、大陸的教育方式都是「訓導、接受型」,而不是歐美的「啟發型」,因此學生都有「唯有讀書高」的風氣;但近年他和北京的教授聊天發現,現在重點大學中,表現好的孩子多數是來自鄉下的學生,而不是城市的孩子。
楊振寧說,早年台灣經濟發展時,造就許多傑出人才,但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農村環境,學術環境變好,但學生反而因此懶惰了;因此,近30年來,台灣的科學研究有很大的進展,但大陸的進展卻更大。
對於台灣人才近年屢被挖角至大陸、港澳,楊振寧說,大陸地大、錢多、資源多,台灣當然難以抵擋,但大陸學術研究也因為「錢太多」,動不動來了好幾億的經費,學術研究只能一股腦兒導向「能賺錢」或是「只想把錢花完」,對學術研究反而是負面的效果。
對台灣憂心人才外流,楊振寧反倒樂觀表示,荷蘭也是小國,但科學研究非常成功,每年都有人才被吸收到英國、德國、美國,但荷蘭始終堅持學術傳統,從來不擔心沒有人才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