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美勞動市場 走得很辛苦【經濟日報╱2012.03.14 03:11 am觀察今日美國勞動市場的人,無可避免都會得出仍然「舉步維艱」的結論。上周五的就業報告顯示,工作年齡層的美國人就業只增加0.1個百分點,只有區區58.6%,是1980年代初的不景氣以來僅見的低水準,想找全職工作卻找不到的美國人多有2,300萬人。美國的就業缺口(job deficit)高達1,500萬人,也就是要趕上勞動市場新加入者所需的額外工作。

假設就業創造維持每月22.5萬人的速度,減去必須提供給勞動市場新加入者的工作後只剩約10萬人。以這個速度計,將需要150個月才能達到完全就業—13年,亦即約2025年。

獨立的國會預算處(CBO)較樂觀,預測到2018年可達完全就業。

勞動力通常每年成長約1%,生產力成長約2-3%,生產必須持續成長超過4%才能讓失業下降。沒有人認為美國能持續以這個速度成長,讓美國在短期內達到完全就業。

等去槓桿結束後,我們可能回到「正常」的成長率,但要降低失業有賴長期超越正常水準的成長。然而,有三個「失去的需求」(比較2007年而言)讓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:家庭儲蓄率在2007年是零,今日即便完成去槓桿和金融體系完全修復,儲蓄也很難回到以前的水準。

我們也不應期待美國消費者「回復舊觀」,我們應該擔心他們會不會「重現」,後者意味他們將已恢復理性,過去曾導致奢侈成風的金融體系也已恢復健康。

最後,美國州和地方的政府大體上受制於必須平衡預算。

現在它們主要仰賴財產稅,因此歲入和支出大幅滑落。這是公務員比危機前減少數百萬人的原因。

整體來說政府加重了景氣循環,而非反循環。

危機前的泡沫掩蓋了美國經濟的基本問題。低所得家庭把預算花在消費的比率,超過富裕的家庭。因此,朝向所得頂層的重分配—頂層1%的人獲得全國所得的五分之一—在沒有泡沫的情況下勢必削弱總需求。

此外,正如大蕭條使經濟從農業轉向製造,大衰退則使經濟從製造轉向服務。生產力成長加上比較優勢改變,導致製造業就業無可避免的萎縮。市場本身無法管理這麼劇烈的經濟轉型。

遺憾的是,很少有針對根本結構問題的作為。在不景氣期間薪資無法跟上通膨,確實在許多方面讓美國的不平等更加惡化。

今日美國經濟面對三大風險,第一,歐洲因過度的撙節措施和歐元危機,而出現更嚴重的不景氣。

第二,對經濟不靠政府支援可以很快復原的自滿。雖然不景氣總會結束,但不應以此自我安慰。第三,是我們接受超過7%的失業率無法避免。

如果我逆耳的預言證明是錯的,刺激措施仍可削減。但如果證明是對的,而我們卻做得太少,我們將抱憾終身。

(作者Joseph Stiglitz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,現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)



全文網址: 史提格里茲專欄/美勞動市場 走得很辛苦 | 國際財經 | 全球觀察 | 聯合新聞網 http://udn.com/NEWS/WORLD/WOR2/6960363.shtml#ixzz1p2vtVNIp
Power By udn.com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工程排水量設計 與 暴雨量

  獨家/直擊大巨蛋落下「瀑布」 民眾疑惑問:排水系統呢? 14:35 2021/06/04   中時   張穎齊 中央氣象局發布豪大雨特報,有民眾直擊拍下大巨蛋從「蛋頂」沖下的瀑布影片,疑惑直呼「排水系統呢?」。(民眾提供/張穎齊台北傳真) 木柵路2段109巷口淹水。(北市府提供/張穎齊台北傳真) 南湖大橋下淹水。(北市府提供/張穎齊台北傳真) 北市消防局門口淹水。(北市府提供/張穎齊台北傳真) 六張犁信安街淹水。(北市府提供/張穎齊台北傳真) 中央氣象局發布豪大雨特報,受颱風及鋒面接近影響,北市中午12時起開始有持續性的強對流發展,市中心有瞬間強降雨,文山、大安及信義區時雨量均超過100毫米,大安及信義區最大10分鐘雨量均超過30毫米,多處積淹水。不過也有民眾直擊拍下大巨蛋從「蛋頂」沖下的瀑布影片,疑惑直呼「排水系統呢?」 北市府表示,目前測得最大累積雨量為大安區福州山站127.5毫米,水利署已發布南港區淹水一級警戒及松山區一級警戒,水利處稍早通知南港區南深陸閘門因為逼近警戒水位,可能隨時關閉。 此外,水利處也已通知各區里,因目前瞬間強降雨遠大於下水道的容量,會有積水狀況發生,如有地下室的應盡速關上防水閘門,減少積水進入地下室造成損失。而木柵路2段109巷口淹水,深約20公分,範圍約100平方公尺,南湖大橋下淹水長度約50公尺、寬度約10尺、深度約50公分。

司法改革心

中時社論》司法改革 制度要改心更要改 2017/6/11 下午 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1分組第4次增開會議在司法院開會。(黄世麒攝)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5個分組分別進行了3個月的會議,已全部結束。5個分組各自提出數十件改革提議,總量非常可觀,多項分組決議曾引起社會高度爭議,且司法院、法務部、律師團體間顯然有嚴重的價值觀與職務立場衝突,接下來幕僚人員如何進行議題綜整,全體會議如何達成總結性結論,事關改革成敗與國家民主發展,身為媒體必須關注,並適時對社會發出建言與警語。 分組討論議題牽涉甚廣,從金字塔式的訴訟制度、賦予大法官違憲裁判審查權、保障司法程序弱勢方權利、修復式司法法制化,到研究設立商業法院、特別勞動訴訟程序、稅務法庭,到高度政治性的增訂妨害司法公正罪,以切斷政治干擾司法的可能性。此外,還包括調整法官晉用制度、終審法院行公開言詞辯論、研議法庭直播提高司法透明度,及檢察體系的性格定位、刑事訴訟程序從起訴的方法開始改變,到改善判決文書格式以求易懂等。 司法的重要性,這裡就不必再行強調。司法的社會公信力嚴重不足,到達需要召開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來開藥方治病的地步,本身就令人痛心疾首。其實司法改革大業,一方面固然有制度上需要調整的地方,另一方面也有司法人員行為、文化必須大幅檢討改進之處。改革制度需要協調立法、行政、司法甚至考試諸院配合行事,但相對司法相關人員的「革心」,還是比較容易,人的行為與文化改變更困難。台灣民主體制下司法獨立,不受行政及政治干預,為了追求司法獨立的提升而改變司法人員的行為與文化,尤其困難。 改變司法人員的行為與文化具有先天性的困難,在這次司改會議過程中已一覽無遺。這次會議特別引進了半數不具法律背景的委員參與討論,其實就是希望避免法界人士研議司法改革時,閉門造車、諱疾忌醫,甚至護短,成為改革的障礙,但諱疾忌醫甚至護短的毛病仍然不時出現,雖不令人意外,但仍然對會議的進行與成果形成負面的影響。法界人士包括官員、教授、司法從業人士,因為諱疾忌醫甚至護短而在媒體上攻訐,不惜傷害司改會議的社會形象,令人感到遺憾。 諱疾忌醫甚至護短的現象,從議題處理方式的輕重選擇,也可看得出來。關說司法,特別是政治人物包括民意代表關說司法,問題普遍而且觀念嚴重偏頗的程度,從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加上前檢察總長黃世銘的訴訟案件中,就足以一覽...

業界對抑制房價手段 的 反映

  不動產聯盟總會林正雄:高房價政府也是推手 應停止重稅 2023-01-16 22:02   經濟日報/  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今(16)日指出,這波房價高漲主因惡性通膨所致,尤其政府重稅也是推手之一。他呼籲,政府要「解決缺工」、「停止重稅」等,才能促進房市發展健康化。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提供。 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今(16)日指出,這波 房價 高漲主因惡性 通膨 所致,尤其政府重稅也是推手之一,政府接連打房只會讓台灣經濟出現破口。他呼籲,政府要「解決缺工」、「停止重稅」等才能促進房市發展健康化。 他指出,近年房價高漲係因通貨膨脹,使各項原物料大幅上漲,全國缺工已經不只是民間 營建業 的大問題,連政府的公共工程都面臨人力短缺的難解課題,尤其營建署在2020年發布的營造業經濟調查報告顯示,全國營建業已缺工近12萬人,2022年以來,營建業的缺工的數字更是呈倍數成長。 他表示,營建業缺工問題亦使工資不斷墊高,在工料雙漲情況下,業者只能反映成本,這也是目前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;然而營造物價高漲是國際貿易問題,不易緩解,但「缺工」問題,政府可以透過制度適度鬆綁,修正外籍移工引進規定來解決,如此才能根本解決高房價問題,才是各黨能否獲得「執政」的關鍵! 另外,林正雄強調,政府歷次打房政策與金融限縮,以及大環境通膨,使得業者經營成本增加,諸多限制與稅制閉鎖期違反市場自然運作,連帶使消費者選擇減少。經過兩年多來的強力打房,民眾們應該要清醒了,政府以加徵重稅來打房,其實無助平抑房價,反而重重傷害了眾多相關從業人員的生計。 林正雄呼籲,政府要「解決缺工」、「停止重稅」,不要再以重稅打房,尊重市場機制,才是房市健康化的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