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DP成長 為何就業薪資跟不上?
* 2009-10-12 * 工商時報
政府致力於GDP成長,但令人失望的是,並未反映在中產家庭的收入。圖/本報資料照片
政府致力於GDP成長,但令人失望的是,並未反映在中產家庭的收入。圖/本報資料照片
長久以來,各國政府一直在追求經濟成長,所謂經濟成長指的就是國內生產毛額(GDP)的成長,然而GDP成長大家就有工作做嗎?所得就能提高嗎?
十多年前的台灣,好像真的是如此,不論經濟成長多高,薪資調幅就有多高,1989到1991年台灣每年薪資增幅都超過10%,那個年代GDP與民眾的感受極為貼切。但如今的情況大不相同,自2000年以來,台灣的GDP並非沒有超過6%,但工作機會增加了嗎?工資提高了嗎?多數人好像都感受不到。
說台灣這些年來薪資成長停滯,一點都不為過,許多初入社會的新鮮人,薪資更是少的可憐,那麼所有人不禁要問,GDP成長是真的還是假的?不要小看3%、4%的成長,這樣的增幅也足以讓台灣一年多進帳4、5千億元,這不是一筆小數目,但令人失望的是,經濟成長全然沒有反映在中產家庭的收入上。
就以2007年而言,台灣的GDP成長6.03%,但工資僅成長1.77%,極端不成比例,我們若再看家庭五等分位所得的統計,可以發現除了最有錢的家庭可以感受到成長的喜悅,八成的民眾所得十年來幾乎沒什麼變化,即令有些成長也小到微不足道。
GDP每年不是多了4、5千億嗎?到底跑到哪裡去了?我們可以從分配面來看一下國民所得統計,就以2007年而言,GDP分配到受雇人員報酬的比例降至44.5%,已低於1998年的48.4%,GDP分配到企業盈餘的比例同一期間卻由33.9%升至36.9%,這說明領薪水過日子的人確實難以分享成長的果實,只有企業大股東及分紅者,才能嘗到成長的喜悅。
然而,並非每個國家的受雇員工報酬占GDP比例都像台灣這麼低,以美國2006年而言,這一比例高達56.5%,顯示美國民眾要比台灣民眾享受到更多經濟成長的好處。
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,在現行台灣的遊戲規則中,中產家庭根本是不可能感受到GDP成長,那麼,何以會如此?何以美國不像台灣?何以1990年代中產家庭能享有成長的果實?除了全球化這項因素外,政府這些年來產業政策的失算及官僚體系的因循,應是主要原因。
別的不談,就談這段時間內閣急力推動的服務業發展方案,早在2004年民進黨政府時代已訂出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計畫,風風光光開過全國大會,洋洋灑灑寫出一大冊計畫,督導管考一樣不缺,但推動5年,成果何在?
日本經濟停滯了10年,台灣大概也停滯了9年,非但民眾薪資停滯,甚至連像樣的全職工作也愈來愈少,這不是危機,那什麼才是危機?從統計上也可以發現,今天GDP再怎麼成長,能創造的工作機會有限,以2007年GDP成長逾6%,但就業機會卻僅成長1.8%,其中可能還有為數甚多的「非典型工作」。
GDP成長而薪資不成長、全職工作機會也不成長,是個百分之百的庶民問題,絕非編幾個庶民指標所能解決的,吳揆必須以「天命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」的堅決態度,改革日趨不公的稅制,去除因循已久的官僚文化,惟有如此才能改善小民百姓的經濟生活,否則一切庶民長、庶民短的發表,全屬空談。
* 2009-10-12 * 工商時報
政府致力於GDP成長,但令人失望的是,並未反映在中產家庭的收入。圖/本報資料照片
政府致力於GDP成長,但令人失望的是,並未反映在中產家庭的收入。圖/本報資料照片
長久以來,各國政府一直在追求經濟成長,所謂經濟成長指的就是國內生產毛額(GDP)的成長,然而GDP成長大家就有工作做嗎?所得就能提高嗎?
十多年前的台灣,好像真的是如此,不論經濟成長多高,薪資調幅就有多高,1989到1991年台灣每年薪資增幅都超過10%,那個年代GDP與民眾的感受極為貼切。但如今的情況大不相同,自2000年以來,台灣的GDP並非沒有超過6%,但工作機會增加了嗎?工資提高了嗎?多數人好像都感受不到。
說台灣這些年來薪資成長停滯,一點都不為過,許多初入社會的新鮮人,薪資更是少的可憐,那麼所有人不禁要問,GDP成長是真的還是假的?不要小看3%、4%的成長,這樣的增幅也足以讓台灣一年多進帳4、5千億元,這不是一筆小數目,但令人失望的是,經濟成長全然沒有反映在中產家庭的收入上。
就以2007年而言,台灣的GDP成長6.03%,但工資僅成長1.77%,極端不成比例,我們若再看家庭五等分位所得的統計,可以發現除了最有錢的家庭可以感受到成長的喜悅,八成的民眾所得十年來幾乎沒什麼變化,即令有些成長也小到微不足道。
GDP每年不是多了4、5千億嗎?到底跑到哪裡去了?我們可以從分配面來看一下國民所得統計,就以2007年而言,GDP分配到受雇人員報酬的比例降至44.5%,已低於1998年的48.4%,GDP分配到企業盈餘的比例同一期間卻由33.9%升至36.9%,這說明領薪水過日子的人確實難以分享成長的果實,只有企業大股東及分紅者,才能嘗到成長的喜悅。
然而,並非每個國家的受雇員工報酬占GDP比例都像台灣這麼低,以美國2006年而言,這一比例高達56.5%,顯示美國民眾要比台灣民眾享受到更多經濟成長的好處。
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,在現行台灣的遊戲規則中,中產家庭根本是不可能感受到GDP成長,那麼,何以會如此?何以美國不像台灣?何以1990年代中產家庭能享有成長的果實?除了全球化這項因素外,政府這些年來產業政策的失算及官僚體系的因循,應是主要原因。
別的不談,就談這段時間內閣急力推動的服務業發展方案,早在2004年民進黨政府時代已訂出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計畫,風風光光開過全國大會,洋洋灑灑寫出一大冊計畫,督導管考一樣不缺,但推動5年,成果何在?
日本經濟停滯了10年,台灣大概也停滯了9年,非但民眾薪資停滯,甚至連像樣的全職工作也愈來愈少,這不是危機,那什麼才是危機?從統計上也可以發現,今天GDP再怎麼成長,能創造的工作機會有限,以2007年GDP成長逾6%,但就業機會卻僅成長1.8%,其中可能還有為數甚多的「非典型工作」。
GDP成長而薪資不成長、全職工作機會也不成長,是個百分之百的庶民問題,絕非編幾個庶民指標所能解決的,吳揆必須以「天命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」的堅決態度,改革日趨不公的稅制,去除因循已久的官僚文化,惟有如此才能改善小民百姓的經濟生活,否則一切庶民長、庶民短的發表,全屬空談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