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人民币迈向储币道路久远

09年07月07日 10:03 BJT
《Wheatley中国经济专栏》人民币迈向储币道路久远 中国仍需上下求索
作者: feng.wang
路透北京7月6日电—无论市场多么热衷这个话题,人民币在今年、明年或是近几年内都不会成为储备货币,更别提把美元赶下全球头号储备货币的宝座了.

人民币是否将更广泛地应用於亚洲贸易结算中,甚至还会成为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?谁敢说不会呢.

中国是否忧心美国的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将导致美元贬值?那是肯定的.因为该国高达1.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大多为美元资产.

那中国又想不想把人民币加入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特别提款权(SDR)的一篮子货币中去,并乘机扩大其影响力?这一点毫无疑问.

本周在意大利召开的八国集团(G8)峰会上,可能还会有更多类似的讨论.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会出席本届峰会.

但要从这些讨论就得出一个结论,认为目前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都已经做好准备,能够把人民币打造成全球储备货币,则可谓谬之大矣.

中国经济季刊出版人葛艺豪(Arthur Kroeber)在该刊物中写道,”在未来5-10年内,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显然会获得长足发展.在10-20年这样一个更长的时期内,人民币说不准会成为如日圆一样位居次席的国际储备货币.”

“但人民币要想取代美元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,还需要好几十年的时间,和很多的小概率事件做为铺垫.”他表示.

葛艺豪对人民币的两种用途作了明确区分,其一是作为国际货币,用於贸易和旅游等经常项目;其二是使之用於资本项目下的证券投资,以及作为储备货币.

要实现这一点,中国将必须取消资本管制:各国央行和其他外国人将可自由投资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,如股票、债券和银行存款等,并可自由将其资金汇回本国.

葛艺豪写道,要想让外国人大规模持有人民币,还要使他们确信中国市场是可以信赖的,基本不受政府操控.

他总结称,”除去技术难题,这还要求摆脱目前的国家主导信用分配的模式.这难以迅速实现.”

疑问甚多
位於檀香山的太平洋论坛(Pacific Forum CSIS)分析师Brendan Kelly亦表示认同,称彻底取消资本管制或与中国现行政治体制相左.

而且,资金管理人要求储备货币国必须拥有高度发达、流动性强的资本市场,Kelly质疑中国是否具备该条件.他表示日本推动日圆国际化的目标未竟全功,即与资本市场的短板有关.

Kelly称,”中国未来几十年须要大刀阔斧地发展债券市场,才能支撑起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.”

Kelly认为也有乐观的一面,正如宝剑锋从磨砺出,经历危机考验的货币自会在国际上获得信赖.

他表示,历史学家们将在回顾中认为,中国稳定的经济表现,以及其领导层在本次金融风暴和1997/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稳健表现,是中国政府获得声誉和领导力的基石.

自相矛盾
前国际货币基金会(IMF)官员、美国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Eswar Prasad表示,中国的经济规模将推动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.

他上周在北京称,”如果他们能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–货币兑换更为自由,金融市场更具深度,即便在管理法规等制度方面不够到位,实际上也能令人民币成为主要储备货币.”

Prasad并指出,关键问题是中国能否容忍资本项目放开後造成的汇率波动.

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有些自相矛盾–逻辑上来讲,储备货币汇率必须和全球资本的流动同步,但中国收紧而不是放松了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.

Prasad表示,”中国政府认为,人民币在未来五年内实现自由兑换比较可行,但金融危机的来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上述情况.”

因担忧出口行业就业形势,中国政府在过去一年内试图阻止人民币兑美元升值.

世界银行前任中国局局长杜大伟说,”中国政府渴望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,以方便国内企业赴海外投资,这些愿景与资本项目逐渐开放的初衷相一致,实际操作起来需要汇率更具弹性.”

将於10月卸任的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(http://ping.fm/j2wGR)期望人民币能够完全实现自由兑换,并成为区域内美元和欧元外另一主要货币.

他在最近的一次国际清算银行会议上表示,”人民币存在成为储备货币的可能,这也是中国采取措施推动在国际上更广泛使用人民币的原因之一.虽然进程才刚开始,但做法是对的.”(完)

–编译 李然/石冠兰/李慧君; 审校 黄凯/张荻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工程排水量設計 與 暴雨量

  獨家/直擊大巨蛋落下「瀑布」 民眾疑惑問:排水系統呢? 14:35 2021/06/04   中時   張穎齊 中央氣象局發布豪大雨特報,有民眾直擊拍下大巨蛋從「蛋頂」沖下的瀑布影片,疑惑直呼「排水系統呢?」。(民眾提供/張穎齊台北傳真) 木柵路2段109巷口淹水。(北市府提供/張穎齊台北傳真) 南湖大橋下淹水。(北市府提供/張穎齊台北傳真) 北市消防局門口淹水。(北市府提供/張穎齊台北傳真) 六張犁信安街淹水。(北市府提供/張穎齊台北傳真) 中央氣象局發布豪大雨特報,受颱風及鋒面接近影響,北市中午12時起開始有持續性的強對流發展,市中心有瞬間強降雨,文山、大安及信義區時雨量均超過100毫米,大安及信義區最大10分鐘雨量均超過30毫米,多處積淹水。不過也有民眾直擊拍下大巨蛋從「蛋頂」沖下的瀑布影片,疑惑直呼「排水系統呢?」 北市府表示,目前測得最大累積雨量為大安區福州山站127.5毫米,水利署已發布南港區淹水一級警戒及松山區一級警戒,水利處稍早通知南港區南深陸閘門因為逼近警戒水位,可能隨時關閉。 此外,水利處也已通知各區里,因目前瞬間強降雨遠大於下水道的容量,會有積水狀況發生,如有地下室的應盡速關上防水閘門,減少積水進入地下室造成損失。而木柵路2段109巷口淹水,深約20公分,範圍約100平方公尺,南湖大橋下淹水長度約50公尺、寬度約10尺、深度約50公分。

拆除案 與都更案類似之場景 溝通或方案可能不足

緊急喊停!拆南鐵最後1戶踢鐵板 雙方對峙1小時 鐵道局:今拆除取消 07:42 2020/07/23   中時   鐵道局中工處主任工程司吳志仁宣布今天拆除喊卡。(曹婷婷攝) 字級設定: 小 中 大 特 影》緊急喊卡!拆南鐵最後一戶 雙方對峙1小時 鐵道局今不拆了! 拒拆遷戶陳致曉家門外一度聚集大批警力。(曹婷婷攝) 反對拆遷抗爭者守在大門內。(曹婷婷攝) 警方在7點多撤離,鐵道局隨後宣布取消今天拆除行動。(曹婷婷攝) 台南鐵路地下化強拆作業預計今天清晨6時拆除最後一棟拒拆遷戶、青年路陳致曉家,交通部鐵道局中工處人員和大批警力6點一到在陳宅外宣讀拆除程序於法有據,屋內上百人不斷高呼「反東移、反對徵收」口號,雙方對峙1個多小時後,鐵道局中工處7點20分宣布基於避免衍生衝突,衍生社會成本,今天拆除計畫決定取消。 交通部鐵道局中部工程處主任工程司吳志仁7點20分出面宣布,南鐵地下化是台南重大計畫,但因為考量陳宅有許多人,基於避免造成衝突及衍生不必要社會成本,決定取消。他強調,因全案只剩陳宅拒拆,接下來會傳持續跟陳致曉溝通。 針對鐵道局宣布暫緩任務,陳致曉表示,將討論戰術,「但我不會因此開心,因為今天不攻,明天、後天也會來。」並回嗆「他來我就打!」 反南鐵東移拒拆 自救會長嗆:「歡迎攻進來」 07:12 2020/07/23   中時   反南鐵東移聲援民眾守在待拆戶家中,不願撤離。(李宜杰攝) Facebook   Messenger   Line   Weibo   Twitter   Telegram   複製連結 字級設定: 小 中 大 特 警民仍持續對峙中,鐵道局也釋出善意要溝通。(李宜杰攝) 配合南鐵地下化工程,鐵道局中工處預計今日(23)清晨6時拆除東區青年路陳家。目前反南鐵東移全線自救會長陳致曉與雙親,及超過百名聲援民眾守在陳家客廳,手拉手拒絕撤退,警方及鐵道局人員被拒於門外,並提出要與陳致曉溝通,陳致曉則回嗆「絕不會交涉,歡迎攻進來!」 據悉,目前怪手已進駐陳家後院,百名警力、消防車、救護車也都部署完畢,衝突一觸即發,聲援民眾痛斥「行政訴訟還在打,不要當政黨打

司法改革心

中時社論》司法改革 制度要改心更要改 2017/6/11 下午 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1分組第4次增開會議在司法院開會。(黄世麒攝)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5個分組分別進行了3個月的會議,已全部結束。5個分組各自提出數十件改革提議,總量非常可觀,多項分組決議曾引起社會高度爭議,且司法院、法務部、律師團體間顯然有嚴重的價值觀與職務立場衝突,接下來幕僚人員如何進行議題綜整,全體會議如何達成總結性結論,事關改革成敗與國家民主發展,身為媒體必須關注,並適時對社會發出建言與警語。 分組討論議題牽涉甚廣,從金字塔式的訴訟制度、賦予大法官違憲裁判審查權、保障司法程序弱勢方權利、修復式司法法制化,到研究設立商業法院、特別勞動訴訟程序、稅務法庭,到高度政治性的增訂妨害司法公正罪,以切斷政治干擾司法的可能性。此外,還包括調整法官晉用制度、終審法院行公開言詞辯論、研議法庭直播提高司法透明度,及檢察體系的性格定位、刑事訴訟程序從起訴的方法開始改變,到改善判決文書格式以求易懂等。 司法的重要性,這裡就不必再行強調。司法的社會公信力嚴重不足,到達需要召開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來開藥方治病的地步,本身就令人痛心疾首。其實司法改革大業,一方面固然有制度上需要調整的地方,另一方面也有司法人員行為、文化必須大幅檢討改進之處。改革制度需要協調立法、行政、司法甚至考試諸院配合行事,但相對司法相關人員的「革心」,還是比較容易,人的行為與文化改變更困難。台灣民主體制下司法獨立,不受行政及政治干預,為了追求司法獨立的提升而改變司法人員的行為與文化,尤其困難。 改變司法人員的行為與文化具有先天性的困難,在這次司改會議過程中已一覽無遺。這次會議特別引進了半數不具法律背景的委員參與討論,其實就是希望避免法界人士研議司法改革時,閉門造車、諱疾忌醫,甚至護短,成為改革的障礙,但諱疾忌醫甚至護短的毛病仍然不時出現,雖不令人意外,但仍然對會議的進行與成果形成負面的影響。法界人士包括官員、教授、司法從業人士,因為諱疾忌醫甚至護短而在媒體上攻訐,不惜傷害司改會議的社會形象,令人感到遺憾。 諱疾忌醫甚至護短的現象,從議題處理方式的輕重選擇,也可看得出來。關說司法,特別是政治人物包括民意代表關說司法,問題普遍而且觀念嚴重偏頗的程度,從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加上前檢察總長黃世銘的訴訟案件中,就足以一覽無遺。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