克魯曼專欄/高盛的快樂 是納稅人的痛苦
【經濟日報╱克魯曼】2009.07.18 03:43 am
美國經濟仍深陷困境,每六個勞工就有一個失業或未充分就業。但高盛公司才公布創新高的單季獲利,並準備大發紅利,與危機前的紅利不相上下。這麼大的對比透露了什麼?
首先,這透露了高盛幹得好。但很不幸,高盛的作為對美國不好。
第二,這透露了華爾街的壞習慣,尤其是助長這次金融危機的津貼制度,並未革除。
第三,這透露了華府只是拯救金融體系,而不做改革,未善盡預防另一次危機發生的責任,事實上,反而使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更高。
先談談高盛如何賺錢。
過去一個世代,也就是自雷根時期放寬金融管制以來,美國經濟已被「金融化」了。相較於實質生產有用的東西,把錢搬來搬去、分割商品、孤注一擲和重新包裝金融債權事業的重要性大幅提高。正式名稱為「證券、商品期貨和投資」的行業,成長特別快速,從1970年代末僅占國內生產毛額(GDP)的0.3%,成長到 2007年占GDP的1.7%。
如果金融化確實能達到其所承諾的目標,金融公司把資金投入最具生產力的用途,發展創新的擴展方式和降低風險,這樣的成長也不錯。但此時此刻,有誰能理直氣壯地這麼說?我們現在知道,金融公司把大量資金投入興建賣不出去的房子和蚊子購物中心。他們提高風險而非降低風險,集中風險而非分散風險。事實上,這個產業把危險的專利藥品賣給容易上當的消費者。
高盛在美國金融化過程中的角色類似其他金融機構,除了一樣:高盛不相信其本身炒作的商品。其他銀行大量投資他們賣給大眾的有毒廢棄物。
高盛著名的操作手法是,一手銷售以次貸為擔保的證券,賺進大把鈔票,然後在這些證券價值崩跌前,再反手放空,賺進更多鈔票。所有手法都是完全合法,但結果是高盛靠著把我們其他人當傻子來賺錢。
華爾街人有各種誘因讓他們繼續玩這種遊戲。
高盛很快就要發放巨額紅利,顯示金融業的野心家仍在穩賺不賠的制度下運作。你若是銀行家,創造了可觀的短期獲利,並得到豐厚報酬,當這些獲利變成泡影,你也不必還錢。那麼你有各種理由鼓勵投資人去冒他們不了解的風險。
過去一年的事件更助長這些誘因,如果出了差錯,就把納稅人和投資人拖下水。
我不是要分析有關高盛從金融紓困得到多少直接好處的不同說法,尤其是政府承擔了AIG的負債(譯注:AIG把紓困金轉給高盛)。很明顯的,包括高盛在內的華爾街金融機構普遍得到政府防護網的巨大好處,也就是保證在情況不對時,政府將出手救各大金融機構。
你可以主張,我們若要避免大蕭條重演,這類紓困方案是必要的。我同意。但結果是金融體系的負債現在由政府暗中擔保。
上次出現這麼大規模的擴大金融安全網,是1930年代聯邦存保制度的建立,配套措施是更嚴格的法規,以確保銀行不會濫用特權。
這次,新法規還在紙上作業階段,金融遊說團體已開始對抗對消費者最基本的保護措施。
如果遊說成功,我們將為幾年後的更大金融災難鋪路。下次危機可能像1980年代的儲貸危機,在那次危機中,被放寬管制的銀行拿納稅人的錢做賭注,有些案例是竊取納稅人的錢,唯一不同的是,下次危機將涉及整個金融業。
高盛上季的噴出獲利對高盛和高盛員工來說是好消息。對金融界的超級明星也是好消息,他們的所得快速回到危機前的水準。但對其他幾乎所有人而言卻是壞消息。
(本文作者Paul Krugman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,田思怡譯)
【2009/07/18 經濟日報】
【經濟日報╱克魯曼】2009.07.18 03:43 am
美國經濟仍深陷困境,每六個勞工就有一個失業或未充分就業。但高盛公司才公布創新高的單季獲利,並準備大發紅利,與危機前的紅利不相上下。這麼大的對比透露了什麼?
首先,這透露了高盛幹得好。但很不幸,高盛的作為對美國不好。
第二,這透露了華爾街的壞習慣,尤其是助長這次金融危機的津貼制度,並未革除。
第三,這透露了華府只是拯救金融體系,而不做改革,未善盡預防另一次危機發生的責任,事實上,反而使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更高。
先談談高盛如何賺錢。
過去一個世代,也就是自雷根時期放寬金融管制以來,美國經濟已被「金融化」了。相較於實質生產有用的東西,把錢搬來搬去、分割商品、孤注一擲和重新包裝金融債權事業的重要性大幅提高。正式名稱為「證券、商品期貨和投資」的行業,成長特別快速,從1970年代末僅占國內生產毛額(GDP)的0.3%,成長到 2007年占GDP的1.7%。
如果金融化確實能達到其所承諾的目標,金融公司把資金投入最具生產力的用途,發展創新的擴展方式和降低風險,這樣的成長也不錯。但此時此刻,有誰能理直氣壯地這麼說?我們現在知道,金融公司把大量資金投入興建賣不出去的房子和蚊子購物中心。他們提高風險而非降低風險,集中風險而非分散風險。事實上,這個產業把危險的專利藥品賣給容易上當的消費者。
高盛在美國金融化過程中的角色類似其他金融機構,除了一樣:高盛不相信其本身炒作的商品。其他銀行大量投資他們賣給大眾的有毒廢棄物。
高盛著名的操作手法是,一手銷售以次貸為擔保的證券,賺進大把鈔票,然後在這些證券價值崩跌前,再反手放空,賺進更多鈔票。所有手法都是完全合法,但結果是高盛靠著把我們其他人當傻子來賺錢。
華爾街人有各種誘因讓他們繼續玩這種遊戲。
高盛很快就要發放巨額紅利,顯示金融業的野心家仍在穩賺不賠的制度下運作。你若是銀行家,創造了可觀的短期獲利,並得到豐厚報酬,當這些獲利變成泡影,你也不必還錢。那麼你有各種理由鼓勵投資人去冒他們不了解的風險。
過去一年的事件更助長這些誘因,如果出了差錯,就把納稅人和投資人拖下水。
我不是要分析有關高盛從金融紓困得到多少直接好處的不同說法,尤其是政府承擔了AIG的負債(譯注:AIG把紓困金轉給高盛)。很明顯的,包括高盛在內的華爾街金融機構普遍得到政府防護網的巨大好處,也就是保證在情況不對時,政府將出手救各大金融機構。
你可以主張,我們若要避免大蕭條重演,這類紓困方案是必要的。我同意。但結果是金融體系的負債現在由政府暗中擔保。
上次出現這麼大規模的擴大金融安全網,是1930年代聯邦存保制度的建立,配套措施是更嚴格的法規,以確保銀行不會濫用特權。
這次,新法規還在紙上作業階段,金融遊說團體已開始對抗對消費者最基本的保護措施。
如果遊說成功,我們將為幾年後的更大金融災難鋪路。下次危機可能像1980年代的儲貸危機,在那次危機中,被放寬管制的銀行拿納稅人的錢做賭注,有些案例是竊取納稅人的錢,唯一不同的是,下次危機將涉及整個金融業。
高盛上季的噴出獲利對高盛和高盛員工來說是好消息。對金融界的超級明星也是好消息,他們的所得快速回到危機前的水準。但對其他幾乎所有人而言卻是壞消息。
(本文作者Paul Krugman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,田思怡譯)
【2009/07/18 經濟日報】
Comments
Post a Comment